软糖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百科知识 >

马桶为什么叫马桶(原来以为是舶来品,其实是中国发明)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30 10:43:11    




有这么一种东西,你每天至少6—8次要和它“亲密接触”,你的生命中绝对不能没有它,但这种东西就是“马桶”。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发现:一个人每年大概有2500次使用马桶,按照平均每次两分钟计算,人的一生中大约有整整一年的时间要在厕所中度过,可见马桶的重要性。


我们今天所说的“马桶”,一般指冲水式蹲便器,但是古代的马桶又长什么样?为什么偏偏叫“马桶”?马桶又是怎样演变成今天这样的呢?古人又是用什么擦屁股的呢?


想要了解这些,读这一篇文章就够了。


一 马桶的演变


提到马桶,当然要先从厕所开始讲起,据考古发现,厕所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存在了,只不过那时的厕所只是一个土坑,非常的简陋,且没有隐蔽性。


到了战国时期,出现了建造厕所的记载,《墨子》中曾提到为保护私密性围以高墙的厕所,后来又在墙上加顶棚,使其具有遮风挡雨的作用。


到了东汉时期,智慧的古人开始把厕所建在猪圈旁边,便坑和猪圈相通,这样人的粪便还可以作为猪的饲料,或者和猪粪混合为更好的肥料。


不得不说,本世纪以前的中国发展真的非常非常的缓慢,直到最近几年农村新型厕所改造之前,我的老家还是只有墙壁,或者带顶棚的小房子似的,或者和猪圈相连的厕所,即使已经不养猪好多年,厕所还是和猪圈相通,这样以来,猪圈只是成了一个大的储粪坑。



不过,这种厕所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非常的不安全,如厕时,一个不小心可能就会掉进粪坑了,轻则弄得满身粪便,臭气熏天,重则甚至可能会丧命。


你别不信,历史上就有记载掉在厕坑淹死的,而且这个人还是地位尊贵的国君,《左传·成公十年》中记载称晋景公“如厕,陷而卒”,也有人认为晋景公是突发某种疾病掉进粪坑而死的。


这种说法很有道理,前几年,厕所改造前的农村常常会听说有人突发脑梗、心梗,或者喝醉了掉进厕所里的。



可能也是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发生,再加上晚上照明设备不完善,黑灯瞎火去上厕所更不安全,古人又发明了一种便携式的如厕器具,因其形状像老虎,所以也叫虎子。


至于为什么做成老虎的形状,《西京杂记》记载,汉朝名将李广打猎射死一只老虎,便用铜铸成老虎的形状用作便器,以表示对老虎的羞辱。


然而,现存最早的虎子是战国时期的墓葬出土的,说明虎子的出现远在李广之前,因而此说显然有误。



那么,虎子又是怎么变成“马桶”的呢?原来这和唐高祖李渊有关。


李渊的祖父名叫李虎,李渊建立唐朝,开国皇帝爷爷的名字怎么能用在厕具上呢?于是,“虎子”改为“马子”。


后来,古人对马子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用来小便,就连大便也想足不出屋就地解决,因而,马子越做越大,变成了桶型,马子正式升级为“马桶”。


我一直以为马桶是舶来品,没想到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发明”。


二 厕纸的使用


马桶的出现大大方便了古人的生活,又因其制作方便,材料便宜,所以富人穷人都用得起,但是马桶满了,不能随意倾倒,需要有专人收集粪便,这便出现了“粪夫”。


电视剧和小说中常常有主人公扮作粪夫,或者躲在粪车里的桥段,当然粪车肯定是刷干净了,或者专门为了藏人启用的新车,否则谁藏在里面能受得了?


粪夫在唐宋时叫“倾脚工”,别看工作肮脏,名称不雅,但是收入颇高。


唐朝有个叫罗会的人以收粪为业,竟然成为富豪。《朝野佥载》载:“(罗)会世副其业,家财巨万。”


这罗大富豪赚的第一桶金肯定是用马桶装的。



南宋开始,粪便收集已经形成了规模,市场竞争还十分激烈,明清时期居然还发展到了划定区域、签订合同来规定粪夫的收购地点,这有个专门的名称叫“粪道”。


佛有佛道,仙有仙道,粪也有粪道!


粪便有了排泄处,也有了处理渠道,那么,古人如厕的最后一个问题来了:古人方便后用什么擦屁股呢?


据说,古罗马帝国时就已经有了公厕,不过那时候的公厕坑与坑之间既没有隔墙,也不分男女,是名副其实的“公共厕所”。


而公厕里倒是准备了专门擦屁股的用具,这种东西是将海绵绑在棍子的一端,沾湿后用来擦屁股。


擦完后,将棍子插入一个专门的水槽中浸泡海绵,水槽里盛有高浓度的盐水。盐水洗屁屁,有消毒杀菌的功效,倒也挺科学。


这让我想起了我家卫生间网购的一种刷马桶的海绵厕具,除了海绵是用现代化的卡槽卡住之外,和古罗马的擦屁股海绵一般无二。



而国内,在古代也有一种和罗马的海绵棍类似的“棍子”,叫“厕筹”。


这是一种二十多厘米长的条形木片或竹片,古人如厕后就用这个东西解决。


据说,厕筹是东汉时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那么,在厕筹出现之前,古人用什么擦屁股呢?


其实,关于擦屁股一事,因为我们中国人含蓄的秉性,真正的史册上并没有多少记载,就连野史小说也很少提到古人上厕所的事。


不过,直到本世纪初,其实也就是十几年前,我们农村老家还有人用用树叶、秸秆、石块、土块。对比一下,汉朝以前的人上厕所可能就用这些。


《红楼梦》中除了隐晦的提到过大观园里的丫鬟及宝玉小便之外,还正面写过刘姥姥找厕所大便的情景,她在去厕所之前就和丫鬟们要过厕纸。


刘姥姥是穷苦的庄稼人,她都用厕纸了,可见刘姥姥的穷并不是真的穷,只是比起贾府就算“特困户”了。



但是,古代的厕纸肯定不如我们今天的卫生纸柔软,使用前需要反复揉搓,据《元史·列传第三·后妃二》记载,裕宗徽仁裕圣皇后当太子妃的时候对婆婆昭睿顺圣皇后非常孝顺,婆婆上厕所擦屁股之前,她都会用自己的脸试试卫生纸的柔软度,柔软度够了才给婆婆用。


据说,现代卫生纸的发明,还非常具有偶然性和戏剧化,20世纪初,美国史古脱纸业公司购进一大批纸,可由于运送过程的疏忽,纸面因潮湿而产生皱褶无法使用。


老板史古脱脑洞大开,在卷纸上打上一排一排的小洞,便于撕成小张纸片,然后卖给火车站、饭店、学校等地方,作为如厕用纸。


史古脱将这种纸命名为“桑尼”卫生纸巾,因其柔软且好撕,在市场上大受欢迎,很快就风靡美国,尔后又走向世界。


然而,卫生纸虽然也很快传入中国,但是贫穷落后的中国人大多数是用不起这样的“奢侈品”的,就像我刚才说的,十几年前,我的老家人还在延续使用者我们古老的如厕传统。


不得不说,近年来,中国的发展实在是太快了,也不得不说,一部如厕史,就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史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