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18 09:03:38
01
发现每天有事情做不代表觉醒,每天都努力也不代表觉醒,真正的觉醒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立足长远,保持耐心,运用认知的力量与时间做朋友;我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因为认知影响选择,而选择改变命运,所以成长的本质就是让大脑的认知变得更加清晰。
02
归结起来,焦虑的原因就两条: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03
人们总是习惯在模糊区打转,在舒适区兜圈,重复做已经掌握的事情,对真正的困难视而不见,这背后都是潜意识在操控—因为基因认为这样做耗能更低。
04
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焦虑的本质也契合这一观点: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焦虑就是因为欲望与能力之间差距过大。
05
反馈是这个世界的进化机制。
06
可惜“走神一时爽”,事后我们就得承担走神带来的各种损失,其中最大的损失莫过于生命质量变差。因为走神时,我们要么沉浸过去,要么担忧将来,要么幻想不可能实现的情况,走神可以让我们活在任何时候,唯独不能让我们活在当下。
07
是因为每个人的知识背景不同,同样一本书,能人们读起来可能刚好在拉伸区,但我们读起来则在困难区。所以,这个时候,不妨先把这本书放一放,去看那些自己感兴趣、又刚好能读懂的书,让兴趣、难度、需求同时匹配到舒适区边缘,这样的书肯定会让你读得津津有味。
08
读书这件事最好不要请人代劳,从长远看,终归是要自己获得挖矿的能力的。
09
选择一些值得关注的人,和他们保持联结。他们释放的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会引领我们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但无论如何,最终要自己去读、自己去想、自己去做。
10
放眼看去,按照关联意识的强弱,人在不知不觉间被分成了两个群体:绝大多数人习惯以孤立的思维看待事物,喜欢花大量时间收集和占有信息;而另一批先行者则更喜欢拨弄信息之间的关联,从而在不知不觉间变得聪明了起来。
11
但凡收获一个感悟、解一个观点或是学到一个知识,只要触动了自己,就要想办法让它效率最大化,而效率最大化的办法就是主动关联到别处,并让自己的行动发生改变。所以你不妨也把这句话当作口头禅,时常问自己: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
12
最终,你会明白,所谓的学习成长,诸如阅读、写作、反思、培养习惯、练习技能、建立认知体系,等等,本质上都是一回事:在舒适区边缘,一点一点向外扩展。
13
所以科学的学习策略是产出作品、获取反馈,驱动本能脑和情绪脑去“玩玩玩”,而不是一味地努力坚持,让理智脑苦苦地去“学学学”。这看起来很违反直觉,但它确实成为优劣学习者之间无形的分水岭。
14
从现在开始,请不要再默默无闻地独自耕耘了,不产出、不运用、不得到反馈,就算学一辈子也不会获得真正的成长和机遇。真正的学习成长不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是“反馈,反馈再反馈”,只有不断产出,获得反馈,我们的人生才会发生真正的变化。
15
刻苦,是一种宏观态度,轻松,是一种微观智慧。
16
不要垂涎别人二十几岁身家百万,不要羡慕别人一夜成名,他们的故事若无法真实地改变你,那对你而言都是幻想。还不如踏踏实实地用行动让自己一点一点变好,毕竟,现实结果才是最好的“评判师”。
17
很多人因为缺乏耐心、急于求成,总想跳过行动环节,寻求捷径,最后发现:这才是走了弯路,真正的捷径正是那条看起来漫长且低效的行动之路。
18
一篇文章、一本书就算讲得再有道理,倘若最终没有促成自己改变,我便认为读这篇文章、这本书的过程是无效的学习,因为在需要的时候,我劫提取不出任何让我频频点头的道理,所以尽管它们讲的看上去很在理,但实际上与我没有关系,这样的道理我会大胆地舍弃。
19
如果你确定自己的相机比他们的更高级,那就应该有“向下兼容”的意识—要么对其一笑而过,要么拿出自己的高清照片,耐心地向他们讲解什么是更好的,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对方拍出来的东西很糟糕。毕竟低层的事物不会也不能向上兼容,但我们通过引导,让它们不断升级倒是有可能的。如果自己也曾有一台“落后的相机”,那就更应该体会和包容对方的立场。
20
人生没有什么定数,不折腾,时间同样会过去,所以,去做总比不做好,开始总比放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