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糖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清华土木考研复试仅来三人?我们到底该选什么专业丨议教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23:00:00    

2024年10月16日,研究生报考已经开始,湖北武汉的大学生在图书馆挑灯夜战备考。(视觉中国/图)

最近,网上流传一条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研究生复试的信息:部分专业等额复试,实际上分别只来了2人和1人,有的专业甚至缺额。实际上,全国高校的土木专业都一样,南方某985高校今年土木不得不调剂,因为生源不足。而北京某高校则大规模出现了调剂。

土木专业的颓势从几年前就开始了。2022年,同济大学土木专业在河南录取分数大跌一百余分。不仅是同济,这几年来,全国的土木专业录取分数都出现了大跌。即便是上了土木的人,也纷纷逃离。2022年,湖南大学转专业公示名单显示,土木专业一次性转出98人,零转入,也是该校唯一零转入的专业。根据第四轮学科评估的排名,湖南大学土木专业至少是全国前10名。

当然,这并非意味着完全没有人读土木了,只是人数的大幅减少。比如清华土木招收的研究生里,有相当一部分是推免生。

不仅仅是土木专业,其他专业也出现类似现象。2019年,对外经贸大学在河南录取分数线大跌一百余分,拉开了财经金融类专业与院校的退潮序幕。2018年的金融新政让金融行业“抢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以金融为代表的财经专业辉煌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开始跌跌不休,直至今日。

每一个专业的起落,背后都是相关行业的变迁。房地产业不景气,用人需求也随之下降,土木专业就从热捧迅速转为冷弃。财经金融专业也类似,最近8年,全国财经类院校理科录取分数线持续下跌。

行业兴衰带来的专业同频共振,并非网红所能预判或者影响。有视频显示,某网红高考志愿填报指导专家2020年时还在吹捧土木专业。每每看到这些志愿填报“大师”信誓旦旦地说某某专业未来就业一定好,我只能说:无知者无畏。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行业兴替是一个客观现象。就如我大学毕业时,师范是大家最后的选择,但最近几年成为报考热门。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个行业都在快速演变。一个本科毕业要读四年,一个硕士毕业要7年,一个博士要10年左右,4年、7年、10年过去,一个专业从兴到衰,从衰到兴,甚至消亡都是正常的,我们又如何得出某个专业未来就业一定好?

十多年前,伴随IBM炒作的“智慧地球”概念的兴起,物联网专业风靡一时,最多一年曾有三百多所高校开设了物联网专业。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就是其中之一,2014年该校开设了物联网专业,但在2018年,杭电取消了这个专业,原因就是就业不好,转出率高。从开设到取消,仅仅经历了4年时间。

任何行业与专业都有其兴衰的必然周期。

曾经大热的计算机专业,现在也被一些人称为即将到来的“天坑专业”。其实计算机与“天坑专业”区别很大,只是因为培养的学生越来越多,同时,行业进入稳定期,需求有限,期望的薪酬比从前有所下降而已。

当下大热的芯片与人工智能,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也必然面临这样的周期性变化。在过去5年里,设置人工智能专业的高校已经从35所增长到500多所,相关人才过剩也是迟早的事情。

什么专业就业好,是家长与考生的朴素诉求,也是当下学科专业设置改革的一个艰难挑战。《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提高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并将此列为教育强国建设38个行动计划之一。

坦率地讲,提高这种匹配度,挑战很多,也很大。即便抛开这种大周期不谈,教育本身就有滞后性,我们又如何赶上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比如眼下AI的发展,尤其是以DeepSeek的出现为标志,人工智能技术加速了普及化,正迅速与各个行业深度融合,相关行业必然将迎来一次彻底的洗牌,一些新兴行业将诞生,一些行业与职业可能将消亡。与之相对应,相关专业也必然迎来一次跌宕起伏的变化。

更何况,人工智能技术对大学教育本身正带来颠覆性的挑战。生成式人工智能让我们突然意识到:人工智能首先替代的不是流水线上的工人,而是低层次的、重复性的脑力劳动者。事实上一些专业已经在面临危机。比如,在和机器的较量中,同声传译人员多数已经败下阵来,很多人在担忧英语专业即将消亡。同样,低层次的码农显然将被AI编程所替代,这意味着高校里的计算机相关专业也将经历一番深刻调整……

此外,眼下全球经济发展格局正在重塑,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必将经历一场巨变,从制造业到消费与服务业,这些都将传导到大学校园里来。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到底应该学什么专业,我没有具体答案。但有一点是明确的:以不变应万变。

人工智能只是提高了我们的学习效率,并非是知识没有用了,没有知识何谈能力,这是一个基本出发点。保持持续的学习能力,才能随时根据现实需要实现“转行”。从这个角度来说,一方面要具备顽强奋斗的精神,活到老,学到老,更重要的是要具备持续学习的学科基础,比如以物理和数学为基础的知识结构。此外,应保持独立思考能力。最后要扬长避短。人生的发展重在扬长避短,而不是补齐短板,选择一个自己更擅长的领域并努力做到最好,才能不可替代。

在当下多变的社会发展中,我们不要奢望通过某一个具体专业的选择保一生安稳,能保一生安稳的,只有强大的终身学习能力。

(作者为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

陈志文

责编 钱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