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08:04:00
苏州有一种面叫阳春面,名字起得阳春白雪诗意盎然,其实就是一碗最便宜的清汤白面,老苏州人也称之为“光面”。
在我们家,这阳春面还有一段故事,故事的主角是我大哥。
故事发生在物资匮乏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那时很小,大哥也只是十几岁的小伙子。一碗阳春面在我们乡下人看来,是只有城里人下馆子才能吃到的美味。
父母所在单位组织家属到灵岩山游玩。我家是母亲带着大哥去的。灵岩山脚有一家面馆,里面有一角五分钱的肉丝面还有一角钱的阳春面。中午时分,家境稍好的都到面馆用餐。虽然带了自家的干粮,大哥到底没能抵挡住阳春面的诱惑,决意要和母亲各来一碗阳春面,当然肉丝面就不敢奢望了。一贯勤俭的母亲虽然也流露出对阳春面的向往,但只同意大哥吃自己不吃,执意不肯多花一角钱。大哥拗不过母亲,最后只好自己一个人吃了一碗阳春面,母亲只是吃家里带去的馒头、咸菜和白开水。
这事后来不知怎么被父亲知道了,他大为光火,认为大哥只顾自己享用,不顾母亲,是大大的不孝,批评大哥:“你怎么可以撇开妈妈一个人吃,太不像话了!”口气非常严厉。无论母亲如何解释是自己不愿吃,怨不得大哥,父亲还是认为大哥做得不对,怠慢了母亲,缺乏孝道。大哥为此流了不少委屈的泪水。
多年后,我还记得有几次家人团聚,把这事当笑话说起,像是已经释然。然而,我又总觉得不尽然。大哥每次解释都得到了大家的理解,但我总觉得大哥始终说服不了自己。我不知道没有坚持为母亲买一碗阳春面,对大哥究竟产生了多大的影响,但我感到大哥一直在用行动弥补心中的遗憾。
大哥后来离家到外地工作,我工作后也到了离大哥不远的地方。每逢过年回家前,我在大哥家听到最多的总是大哥大嫂商量回家带什么礼物。我们几个子女,总是大哥回家带的东西最多,档次最高。我记得有一年,还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高档酒非常紧俏,大哥托关系找人在当地县招定了两瓶五粮液,准备孝敬父亲,后来缺货,换了两瓶西凤酒,也是非常好的名酒,可是大哥脸上还是流露出浓浓的亏欠。
多少年过去了,再也没有人提起那一碗阳春面,但每年大哥回家还是大包小包没有变。我不知道大哥当初吃的那一碗阳春面,品尝到的是美味还是苦涩?回味是留香还是遗憾?
我们都是俗人,免不了用金钱、物质和亲疏远近去衡量孝心、亲情。但一碗廉价的阳春面给大哥带来的委屈,现在的年轻人是无法想象的,对于经历过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我们来说,感受刻骨铭心。
一碗阳春面记录了一件家事,也折射了一个时代。
(原载于《姑苏晚报》2024年05月12日 A08版)
作者:朱全明
编辑:经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