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16:53:00
潮新闻客户端 赵颖鸿
4月25日下午,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诸暨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诸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与鸿美术馆共同承办的“视觉履痕30-杨参军油画作品展”在鸿一美术馆(诸暨馆)隆重开幕。
展览共展出了杨参军先生“视觉重建绘画”三十余年的力作近70幅,分为物事、形神、田园三大主题,最大尺幅达4米,是杨参军先生“视觉重建绘画”艺术生涯的阶段性回顾,是“具象表现”30年的再度起航,更是绘画艺术缔造的精神高地。
开幕式上,中国美术学院组织统战部部长、人事处处长、油画系主任封治国宣读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贺词;上海市美术家协会顾问俞晓夫,江苏油画学会副主席、江苏油画雕塑院院长孙俊,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院长邬大勇先后致辞;展览艺术家杨参军致答谢词;鸿一美术馆馆长郦韩英致欢迎词;诸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俞越宣布展览开幕。
中国美术学院组织统战部部长封治国宣读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贺词
金一斌书记因公务未能出席开幕式。他在贺信中指出,本次展览不仅是杨参军个人艺术生涯的总结,更是中国具象表现绘画发展三十年的重要缩影。自1995年司徒立先生引入方法论以来,以杨参军为代表的艺术家们构建了本土化体系,始终秉持中国美术学院"以学术立身"的传统,突破写实与抽象的二元对立,为当代中国绘画注入哲学深度,并在全球艺术格局中确立了独特的东方坐标。杨参军集教育家、艺术家与思想者三重身份于一身。作为中国美院绘画学院首任院长,他倡导"以画载道"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大批兼具学术修养与实践能力的人才;作为浙江省油画家协会主席,其历史画与江南题材作品融合东方美学,印证了"具象是通向本质的路径"的艺术主张;作为思想者,他强调"回到事物本身"的观看方式,注重艺术感知与哲学思考的相互滋养。在图像泛滥的时代,杨参军始终以"未完成"的探索姿态保持创新活力,用艺术实践证明真正的绘画依然拥有直击心灵的力量。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顾问俞晓夫致辞
俞晓夫代表上海美术界祝贺杨参军在油画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杨参军三十年来潜心钻研、辛勤创作,成果丰硕。他的作品不仅精准捕捉绘画对象特征,更能生动映射内心世界,二者浑然天成。其创作成果为美院油画教学开辟新思路,为绘画艺术发展注入新活力,为美术从业者树立了典范。俞晓夫期待未来涌现更多像杨参军这样的艺术家,创作更多优秀作品,推动美术事业蓬勃发展。
江苏油画学会副主席、江苏油画雕塑院院长孙俊致辞
孙俊表示,杨参军先生作为江苏油画界的老朋友,其2014年在江苏省美术馆新馆举办的大型个展已充分彰显了他在学术领域的重要影响力。杨参军的艺术创作深受林风眠"调和东西"艺术主张的熏陶,在法国求学期间吸收了塞尚、贾克梅蒂等大师的艺术精髓,并在司徒立先生的指导下系统开展了"具象表现绘画"的实践探索。本次展览展出的"静物"、"风景"、"人物"三大系列作品,集中体现了杨参军激情洋溢的绘画语言、充满诗性的具象表现风格、浪漫抒情的色彩表现以及独具特色的色彩体系。他的创作既源于对历史的深刻观照,又饱含对社会的责任担当,更凝结着对生活的真切感悟。这些作品真正践行了"为人民塑像、为时代传神、为山河立传"的艺术使命,展现出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理想主义精神。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院长邬大勇致辞
邬大勇代表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对展览开幕表示热烈祝贺。他认为,杨参军教授作为中国美术界重要代表,历任油画系主任和绘画艺术学院首任院长,对学院油画创作与教学贡献卓著。具象表现绘画始终坚持以手工诗意的方式,往复登临如其所是的自然世界,建立"回到视觉、面向事物本身"等绘画信念。作为重要实践者,杨参军三十年来笔耕不辍,作品涵盖静物、人物及山河城镇,近作更展现出精湛笔法与书写性语言。杨参军的艺术价值在于构建画家与世界的"非对象化"关系,超越主客二元对立。他回忆1996年杨老师指导具象表现实验班的场景,认为其勤奋作风与"闻鸡起笔"的坚持令人敬佩。展览启示我们:以绘画为志业者当立即行动,通过画笔与世界对话。杨参军教授以惊人作品数量践行这一理念,堪称艺术同仁典范。
展览艺术家杨参军致答谢词
杨参军回顾了三十余年的艺术探索历程。1991年,他在浙江美术学院初次结识司徒立先生,对其将素描与存在主义哲学相结合的讲座深感震撼。1994年,他自费前往巴黎进行为期七个月的访学,期间不仅遍访卢浮宫等著名美术馆,更在司徒立先生的悉心指导下系统学习了具象表现绘画方法。这段经历使他深刻认识到:绘画应当回归视觉本源,重建艺术表达方式。面对当今图像泛滥和人工智能发展的时代挑战,他坚信绘画的直观表现力仍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艺术家应当通过独特的笔触和色彩语言传递对世界的个性化感知。他期待具象表现绘画能够为中国乃至世界美术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此次展览不仅是对其个人艺术生涯的全面总结,更是对绘画艺术本质的一次深入探讨。
鸿美术馆馆长郦韩英致欢迎词
郦韩英表示,本次展览集中呈现了杨参军教授的艺术精品,其作品以凝练的造型语言、鲜明的色彩表现和真挚的情感表达而著称,特别是宏大的画面尺幅,为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展览选址"西施故里"诸暨这一历史文化名城,既是对艺术家创作成就的充分展示,也为当地文化建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次展览不仅是对杨参军教授艺术生涯的系统回顾,更为公众提供了近距离欣赏高水平油画艺术的珍贵机会。相信展览必将为诸暨市民带来高品质的艺术熏陶,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诸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俞越宣布本次展览开幕
作为中国具象表现绘画的重要代表人物,杨参军先生三十年的艺术实践构建了一条独特的视觉认知路径。他的创作既是对西方绘画传统的深度对话,又是对中国当代绘画本体的哲学思考。在当代艺术多元发展的语境中,杨参军的价值在于:他以持续的写生实践重新激活了绘画的直观力量,在视觉真实的追寻中,开辟了一条通向绘画本质的幽径。这种看似传统的坚持,恰恰构成了对当代艺术生态的重要反思。
嘉宾合影
中国美术学院讲座教授司徒立,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副主任、浙江省美协副主席何红舟,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周艳,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院长邬大勇,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江河,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副院长王超,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副院长郭健濂,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闵罕,江苏省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常务理事、江苏大学教授钱流,江苏油画学会副主席、江苏油画雕塑院院长孙俊,浙江省油画院院长常青,浙江省油画院副院长陈子胄,杭州画院副院长汪文斌,诸暨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王益琳,诸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杨国忠,诸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蔡英,诸暨市博物馆馆长孟琼晖;中国美术学院教师团队:章晓明、孙景刚、井士剑、陆琦、来源、赵军、任志忠、蒋梁、金陽平、陈焰、史怡然、黄木鉴、黄庆、呂鹏、胡水樑、吉鑫源、王家豪、张佐、王乐其、李依祎、尹骅、兰友利、何佳敏、泮丽娜、沈蓓、潘洋、陈泽濬等;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亲友:卢家华、李昆仑、王成勇、张继东、欧阳林光、陈雪艳、沙荷合、蔡可群、厉靖、周宇阳、孟佳冬、包耕莘、董波、曹西冷、周易强、李青、许晓霞、王汉乐、张复利、周孝勇、吴志猛、黄河、杨叶远、阿旦、赵颖鸿、朱颖、傅小夫、杨华、杨诺、杨蒙、金杨等;鸿迪投资总裁周章灿;周边高校师生,各企业界、收藏界和媒体朋友;诸暨市文广旅游局、文联、融媒体中心有关负责人,以及诸暨市书画界代表等出席了开幕仪式。开幕仪式由策展人何龙生主持。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7月6日。
策展人语
杨参军先生是我国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具象表现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今天在这里我们举办《视觉旅痕30——杨参军油画作品展》,就是回顾他30来年以“视觉重建绘画”的心路历程。
1995年,杨参军作为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青年教师远赴巴黎国际艺术城考察,阅遍了法国及周边国家的大小博物馆,也阅遍了西方从古至今的绘画作品。他在卢浮宫内古典主义大师的作品中反复揣摩,深深敬仰之余也深知自己穷尽一生都无法达到那种水平;在奥赛美术馆和蓬皮杜中心,他观摩、体味西方大师们画面中散发出的强烈个人语言魅力,但也感到仿佛各种风格都已被穷尽。他奔波于当代艺术展会,试图弄清那些装置和观念艺术背后的意涵,最后却陷入了迷茫之中。
他的艺术之路应怎样走下去?直到遇见了司徒立先生及其“具象表现绘画方法论”。当他放弃一切杂念,认真注视眼前的世界,并开始对着司徒立画室中龟背竹的叶片写生时,便开始了寻找视觉真实的艺途。一晃三十年。
“具象表现绘画”源自塞尚。塞尚晚年在圣·维克多山的系列风景中,将画笔直接描绘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努力将不断流变的真实摄入画中。他曾说:“要实现我的感受异常困难,我无法获得我的感官面前所展现的那种强度。”正是这“困难”使其作品摆脱了传统风景模式,成就了他的伟大和不朽。贾克梅蒂是“具象表现绘画”的重要代表人物。当他脱离超现实主义画派回到画室,开始面对桌上的水果写生时,超现实主义理论家布鲁东曾说:“一个头像,一个苹果,谁不知道是什么?”但对贾克梅蒂而言,正是一个头像,一个苹果,造就了他视觉认知的新天地。真实永远只存在于隐与显之间,对真实的把握不是对世界精确的描绘,而是寻找个人的主体到底看到了什么。贾克梅蒂的绘画影响了众多同路人,巴尔蒂斯、阿利卡、森·山方……他们对现代及后现代艺术的反思,对浅俗流行文化的批判姿态,深刻地启发了杨参军。
1995起,杨参军的视觉留在了日常的静物之中。十年间,他不断描绘那些水果和蔬菜,寻找自己眼中的真实感受。如此以往让他眼睛里有了一种“饥渴感”,仿佛这个世界的任何一角,只要他扭开视觉开关,总能有画不完的主题。至此,他学会了观察,世界在他的眼里变得生动起来。2005年起,他的写生开始转向人物,也许这注定是他绕不开的主题。学生、朋友逐渐成为他描绘的对象,他深感其难度大于静物画。因为塑造人物形象时,神和形的限定让他的笔触无法自由发挥,但他仍不断被朋友和学生脸部的神形和色彩所吸引,并在写生中找到了真实的“存在感”。同时,他也开始了更自由的主题,画菜场、画室,也画家乡风景。每年冬季,他回家乡,时光都撒在田野中。他徘徊在多年的荒山麦田间,观察杨树枝在黄士和麦穗间摇曳的姿态,观察夕阳下山的色彩,那些最平凡的景物在他眼里都极其诱人。近年来,家乡的城市化使其题材越缩越少,而他也归隐到了富阳的山水间。在他居住的庭院及周边,在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诞生地,继续寻找他的绘画主题。
这次画展展示了杨参军先生三十年来的视觉履痕,以此梳理他寻找视觉真实的从艺路径。真实是什么?我们仍不清楚。然而,正是这模糊的状态,让杨参军对绘画不断地处于某种痴迷的状态。在今天,无处不在的图像时代里,杨参军更愿沉浸在寻找视觉真实的艺途中,以此打发他的生命时光,构建心中的艺术家园。
——郦韩英、何龙生
部分作品欣赏
杨参军 巴黎国际艺术城的走廊 55×46.5cm 布面油画 1995年
杨参军 静物 60×72cm 布面油画 1999年
杨参军 家园之一 150×60cm 布面油画 2015年
杨参军 同学系列 180×180cm 布面油画 2019年
杨参军 暖冬系列 200×400cm 布面油画 2025年
关于艺术家
杨参军工作照
杨参军曾任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副主任;现为中国美术学院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艺委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浙江省美术家协会艺术指导委员会主任,浙江省油画家协会主席等。作品曾参加第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美展、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等;并获得第十届全国美展铜奖、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银奖、浙江省重大美术创作工程金奖、浙江重大历史题材金奖、香港首届世界华人金笔奖等重要奖项;先后于中国美术馆、中国油画院、山东美术馆、苏州美术馆等十余座大型美术馆举办个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