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10:08:00
大众网记者 郑健 潍坊报道
被誉为“丝绸之乡”的潍坊昌邑,从周朝时起“养蚕织帛,捻线就织”,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生产历史,是近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近年来,昌邑市依托良好的纺织文化积淀和强大的纺织产业基础,实现了从“单点突破”到“链条联动”、从“传统织造”到“智能创造”、从“重走丝路”到“版权护航”转变,在昌邑,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数智技术,推动管理升级、流程再造、场景创新,让新质生产力为纺织行业添动能。
从“单点突破”到“链条联动”产业“拓维延链”
在昌邑市柳疃镇的潍坊华宝纺织有限公司纺丝车间里,设备正开足马力、轰鸣运转,各工序岗位的工人精心操作,车间生产现场繁忙而有序。
从“一根丝”到“一匹布”。华宝纺织作为全山东省唯一一个拥有集聚酯、纺丝、加弹、整经、织布、磨毛、印花、成品销售于一体全产业链的纺织印染企业,从苯二甲酸、乙二醇制取涤纶开始,将纺织产业链条延伸到了初端。
“构建全产业链的优势在于成本的控制与可靠稳定的供应体系,仅原材料的包装运输费用每吨就可节约400元左右。”华宝纺丝厂厂长秦海磊介绍,目前,公司年纺丝量可达22万吨,可生产高档纺织印染面料7亿米,年产值20亿元,产品出口到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产业链前延后拓,后端打好“文化牌”。纺织产业与文化深度融合,不仅能赋予产品独特的文化内涵,还能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绿色化转型。
五倍子、大青叶、薯莨、紫苏……一种种耳熟能详的中草药不是用来入药,而是经过研磨加工,变成了天然无害的植物染料。在山东华晨彩装科技有限公司的文创工坊内,记者看到了一系列由植物染料染成的纺织产品。
“‘青云染’是我们以植物染色技术打造的生态品牌,特点是0甲醛、纯天然,对人体没有任何损害。在这个领域公司拥有50余项专利,在山东省内属于唯一一家。”公司销售经理刘元凯向记者介绍。
从丝巾到汉服,再到茶席与家纺,“青云染”系列产品氤氲着传统文化气息。“昌邑是丝绸之乡,有深厚的丝绸文化底蕴,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好这张名片,做好丝绸文化品牌。以手绘丝绸为例,我们请的手绘师以蜡染工艺在丝绸上绘画,多以梅兰竹菊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主题,大大提升了产品的文化属性,目前我们的文创产品年产值突破了2000万元,”刘元凯说。
“我们深度挖掘本地丝绸文化,打造丝路绸语文化创意园、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等一系列设施,举办丝绸文化节、桑葚采摘节等文化节会,年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昌邑市文旅局局长史志强说,“在此基础上,还推出《天之涯 海之角》《大绸商》等文学作品,编纂《昌邑丝绸志》,不断让‘丝绸之乡’焕发新生机。”
从“传统织造”到“智能创造”企业“智领绿行”
走进山东凯泰超细纤维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精密机械的嗡鸣声与数字化控制系统的提示音交织,生产流程从尼龙切片开始,经过一系列繁复而精细的加工流程后,每天能有200多单定制化产品下线落地。
定制化生产要频繁变动生产计划,能让工人、机器、物料顺畅配合,源于企业新上的制造运营管理系统。而在此之前,受制于手工排产流程卡传递的冗长时间,企业一天的接单量很难超过100单。
新系统上线后,生产进度能被实时采集,用来指导生产和销售业务。“如今每到一个工序,员工通过扫描流程卡的二维码,在终端就会显示我们对应的加工要求、生产信息、领料信息。同时我们可以记录我们过程的不良以及生产人员的信息。企业运营成本降低30%,订单量翻了一番,效果立竿见影。”山东凯泰超细纤维有限公司副经理宫晓利说。
传统制造与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结合,重塑了工厂的生产、管理场景,让传统纺织企业面貌焕然一新。
近年来,昌邑强化数智赋能,积极推动纺织企业“智改数转网联”提质扩面,鼓励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我们按照‘试成一批样本、带动一片企业’的想法,帮企业有步骤、有重点地渐进转型,实施各环节智能化改造。”昌邑市工信局信息化推进科科长梁振宇说,昌邑出台《昌邑市纺织行业“N+X”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推进方案(2023-2025)》,编制完成77个场景清单,建立起多支精准服务纺织服装细分领域的专业队伍,充分满足企业的改造升级需求。
“点”能带“面”,但具体到“点”,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升级改造过程中,不少中小企业倾向“投资小、见效快、效益好”的技改。昌邑采取只增添数字化模块、暂不更换机器设备等办法,降低企业数转智改投入。这样一来,推动产业升级,并没有将传统设备视为“包袱”,而是帮企业有步骤、有重点地渐进转型,企业才会由“要我改”转向“我要改”。目前昌邑已有20多家上云企业跟进改造数字化技术,重构了生产流程,在设计环节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还提高了服装开发效率。
“千人纱,万人布”曾是传统纺织产业的真实写照。如今,依托数字化、智能化,纺织产业加速向技术密集型蝶变,纺出向新向绿的新画卷。截至目前,昌邑市纺织行业已拥有潍坊市级以上“企业上云”标杆企业3家,潍坊市数转智改标杆企业4家,潍坊市数转智改典型应用场景2处,省级数字经济“晨星工厂”3家。
从“重走丝路”到“版权护航”贸易“通联全球”
山东潍坊昌邑素有“丝绸之乡”“华侨之乡”的美誉。自清咸丰年间起,万余昌邑绸商闯荡海外,历经百余年,让昌邑成为“近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到了21世纪,当地企业通过现代化物流和海外建厂,昌邑纺织品依旧在丝绸之路上焕发着光芒。
位于龙池镇的华腾集团就是昌邑布局海外的典型案例之一。自2010年成立乌干达阳光国际物流公司起步,接下来的十余年间企业成立印染公司,8条现代化印染生产线不停运转,2000余名当地员工稳定就业,年产量达3亿米的成品布源源不断地满足着当地市场需求。
“现在公司作为华腾集团的海外公司,在非洲已发展为集印染织造、污水处理、化工产业、国际物流、国际贸易于一体化的现代化集团公司,深入融入乌干达、尼日利亚、坦桑尼亚、科特迪瓦等国市场,影响力与日俱增。”华腾集团董事长孙连忠介绍,“不仅如此,我们还与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共建了东非(乌干达)国际学院,开展境外办学、技能人员培训、留学生招收、师资培训等项目,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随着内外部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企业也在积极谋“变”,及时捕捉外界的风险和机会,不断适应市场,昌邑纺织行业尤具代表性。据统计,2024年1-11月,昌邑纺织服装产品进出口额达37.1亿元。其中,纺织服装对非进出口23.5亿元,占纺织服装产品进出口总额的63.3%。132家纺织服装产品进出口企业中,年进出口额超过1亿元的达11家。
纺织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离不开昌邑市在优化产业服务、破解企业痛点上的创新举措,尤其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当地以纺织业核心需求为导向,打出了一套“版权护航”的组合拳
在纺织行业,时间就是效益,花型设计从构思到产品上市的每一步都分秒必争。
然而,常规的版权作品登记流程,从申报到最终拿到证书,往往需要1个月左右的时间。企业精心创作的花型,常因登记周期过长而错过上市黄金期。产品先行上市,而版权证书却还在办理途中,此时花型极易引发版权纠纷,即便后续拿到证书,损失也往往难以挽回。
面对企业发展的堵点,当地有关部门主动向上级请示、全力争取,开通直通省级平台的业务端口,将版权工作站升级为“山东省纺织版权数据运营中心”。升级后的成效立竿见影,版权作品登记办理周期大幅缩短至15天以内。不仅如此,该平台还不限时为权利人登记,登记、审核、发证等一系列流程全部免费,真正做到了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
“山东省纺织版权数据运营中心”的设立大大方便了权利人的版权作品登记,著作权作品登记呈现良性发展态势。2024年,已为权利人办理著作权作品登记书2000余件,累计办理著作权作品登记数量已达1.3万余件,一纸版权证书直接提升产品利润30%以上。
纵观昌邑纺织的腾飞之路,在探索中蝶变,在创新中领跑,用一次次的华丽转身,回应着时代的变迁。目前昌邑已发展成为江北最大的床品面料等产品生产基地,是省内为数不多具备纺丝、加弹、织布、印花加工、国内外销售一体化能力的生产基地,也是国内最大的绒面超纤生产基地,绒面超纤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