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糖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王笛:当历史学家成为“侦探”,他们如何追踪 “消失的普通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8 15:12:00    

2025年4月25日,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讲席教授王笛应上海三联书店之邀,于福州路上海古籍书店举办“微观史”专题讲座。作为三联|书城读书会与海上博雅讲坛(第267期)特约活动,本次讲座聚焦意大利历史学家卡洛・金茨堡的新作《线索与痕迹:真的、假的、虚构的》,并深入探讨 “线索的追踪:建构微观历史中的边缘者叙事”这一主题。

《线索与痕迹:真的、假的、虚构的》,[意] 卡洛·金茨堡 著,鲁伊 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王笛结合其新著《中国记事(1912—1928)》,阐释如何追踪普通人的生活痕迹,如何在扑朔迷离且被掩盖的历史后面找到历史的真相。王笛尤其强调“边缘者叙事”,他认为这至关重要,因为传统历史研究长期依赖宏大叙事,其局限性在于对历史个体的忽视。事实上,普通人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其经历与记忆构成了历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援引金茨堡“我们所得到的普通人的思想和信仰,几乎都是被扭曲的”这一论断,强调过往关于大众文化的记录多经精英阶层过滤,无法完整呈现普通人的真实状态。而微观史学的核心使命,正是聚焦历史中的“无名者”——那些因偶然留存的记录进入研究者视野的平凡个体,通过边缘群体的生命轨迹,实现对历史观的转化,让被主流叙事遮蔽的被迫害者、被征服者的声音重获关注。

在论及金茨堡的史学方法时,王笛将历史学家的工作类比为侦探追踪线索:尽管过程中常面临线索中断的困境,却可能在执着求索中掀开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真相。他特别提到,金茨堡虽自谦非微观史学的开创者,但其1966年出版的《夜间的战斗》已然成为微观史学的经典之作。历经半个多世纪发展,微观史学已成为中外史学界公认的重要研究方向,尽管尚未占据主流地位,却以独特的问题意识拓展了历史认知的边界。

针对海登・怀特在《元史学》中提出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金茨堡在《线索与痕迹》中展开针对性回应。王笛指出,金茨堡认为若接受历史虚无主义倾向,将导致历史真实的消解,而破解之道在于对细节的深耕。西方谚语“魔鬼藏在细节中”恰能概括这一理念:历史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正隐藏于宏大叙事未能触及的微观层面。金茨堡的《夜间的战斗》《奶酪与蛆虫》等著作,均以细密的史料铺陈与个案分析,展现微小事件对历史进程的潜在影响,印证了细节对传统叙事框架的颠覆力量。

通过分析《线索与痕迹》第10章“对敌人的呈现——《锡安长老会纪要》的法国前史”一文,王笛指出金茨堡针对虚假文本的研究方法:伪造的文本本身可以作为揭示真相的文献,它在虚假叙事中也能揭露真相。他结合自己的新书和自身研究,进一步展示了如何从零散史料中捕捉历史痕迹。

《中国记事(1912—1928)》,王笛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讲座尾声,王笛以宫崎骏电影《千与千寻》中穿越隧道发现奇幻世界来形容微观史学研究带来的认知突破。他强调,尽管宏大叙事常将普通人的历史记忆深埋,但“雪泥鸿爪”般的个体痕迹始终存在。历史学家的使命,便是凭借专业敏感与学术韧性,在历史的迷雾中追踪线索,从而构建更具包容性与立体感的历史图景。

原标题:《王笛:当历史学家成为“侦探”,他们如何追踪 “消失的普通人”?》

栏目主编:朱自奋 文字编辑:袁琭璐

来源:作者:艺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