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糖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大国工匠 | 刘争:把每一个零部件做到极致 一如既往争下去!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12:09:00    

央视网消息: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是2020年被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的新职业,这位大国工匠就是这个职业的杰出代表。他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与航天产业深度融合,加速数控加工技术迭代升级,他就是刚刚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的刘争。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这是我国唯一现役载人运载火箭。安全性评估值达到0.99996的极限指标,以百分之百的发射成功率成为全球最安全的载人火箭。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主任工艺师刘争介绍,长二F火箭,虽然外表没啥变化,但其实一直在升级之中。他们把每一个零部件做到极致,就是为了确保最后火箭的发射万无一失。

刘争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工艺师。他的工作就是设计研发新技术、新装备,来解决航天零部件加工环节的痛点难点。他所从事的工作就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认定的新职业——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

刘争介绍,他们可以根据产品整体工艺需求,通盘考虑设计数控机床,使制造的工艺性更好、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在航天制造领域,刘争有很多的标签,“最美军工人”“数控专家”“全国劳模”等。但是,在他刚上大学的时候,也和绝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就在此时,中国工程院院士柳百成的一句话,给他指明了方向。

刘争介绍,他说这句话:“作为清华机械系的学生,振兴中国制造业就是你们的责任”。这个方向是一个可以为之奋斗一生的一个目标。

2005年,手握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证书,抱着振兴中国制造业理想的刘争,毅然走进了航天制造的一线车间。当时的中国航天,年发射次数只有个位数,火箭的制造很多都需要人工的方式。

火箭的舱体是火箭最重要的部件之一,为了尽可能的多装燃料,火箭自身的重量就要足够地轻。因此,火箭薄壁的精准加工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制约火箭生产效率和精度的难题。

薄壁的加工就如同在鸡蛋壳上雕花,太薄,承载力不够,太厚,火箭的重量增加,浪费运力。传统的加工方法,需要人工测量壁厚,再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补偿,直到达标。能不能让机器来自动完成?刘争开始在一线进行大量的调研。

面对这件从来没有人做过的事情,刘争开始了大胆的尝试。十几种不同的装夹方案,上百次的实验,然而,一次次的结果却并不理想。

不断地失败并没有让刘争失去信心,反而激发起了他的拼劲,而他解压的方式就是打篮球。

无数次的失败终于迎来了成功。刘争开发出了自动测量补偿的加工方案,在机床上直接安装测量头,指引机床自动补偿,全程不需要人工操作。方案实施前,很多人也都在怀疑,但是测试结果一出来,大家都服气了。

自动测量补偿技术的成功,使得我国首次实现运载火箭大型整体壳段壁厚百分之百合格,并获得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金奖。

如今,爱拼、爱创新的刘争又在研发新一代的加工装备。这台移动加工机器人,就像一个会移动的机床,它将彻底改变航天大型部件的加工难题。

20年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始终是刘争工作的全部。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实现中国首个面对称异型航天器100%五轴数控加工、攻克大推力氢氧发动机喷管内壁加工难题等,承担国家部委等重大课题37项,获得12项国家专利。

刘争表示,他的名字里有个“争”,他们的工作要保证万无一失,因为一失万无,他这个“争”字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工作状态,也是所有航天人的精神写照。他们的梦想是星辰大海,所以我们还要一如既往的争下去!

编辑:杨书杰 责任编辑:刘亮

相关文章